• 站内搜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渭南政法网首页 平安韩城网临渭政法网华州政法网华阴政法网潼关政法网富平政法网蒲城政法网白水政法网澄城政法网大荔政法网合阳政法网

首页潼关法院 >正文

绘就司法为民壮美画卷——潼关县人民法院扎实推进“一院一品牌、一庭一亮点”创建侧记

时间:2023-09-05 10:13 作者: 记者 杨晓妍 来源:渭南日报

人民法庭处于司法前沿阵地,担当着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的一线责任。近年来,潼关县人民法院全面贯彻“绿色审判”司法理念,不断强化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聚焦群众多元司法需求,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当地实际,探索推出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法庭、村级法庭工作室,全面推进“一院一品牌、一庭一特色”创建工作,让品牌更响亮、特色更鲜明,让司法为民更有品质更有温度。

以法治力量 守护绿水青山

被告人黑某某、张某某、马某某共同出资,在太要镇南巡村五组西沟边建造氰化池,并使用氰化物进行堆浸提金。案发后,环保部门依法对堆浸池内土质、残渣进行采样。经鉴定,该氰化池内氰化物检测值为1.13mg/kg,黑某某、张某某共非法处置危险物质486.72吨。2023年4月,潼关县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合议庭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经过法庭调查、举证质证、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等环节,就案件事实、证据等充分发表意见,各环节衔接紧凑,规范流畅,该案将择期宣判。这是潼关县人民法院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法庭成立以来审理的首件环资类案件。

位于陕晋豫三省交界的潼关县,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承载黄河、秦岭两大生态屏障的重点县。山水之间,关乎“国之大者”。

近年来,潼关县人民法院进一步打造环境资源审判品牌,推动案件审理和审判模式创新、加强司法联动机制建设、创新生态环境修复执行,以司法之力修复绿水青山、守护“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已审结环资类案件11件。

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潼关县人民法院主动加强与黄河河务部门沟通衔接,形成联合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秦岭黄河生态保护法庭建设,完善就地审理涉黄河案件制度,强化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和生态脆弱区域的保护。此外,与山西运城法院、河南灵宝法院构建协作机制,不断拓宽沿黄生态保护圈。

在奏好司法审判“独奏曲”的同时,潼关县人民法院不断强化“司法+行政”协作,以善法良治守护绿水青山。与自然资源、林业等部门积极沟通,在潼关县秦东镇黄河边设立保护环境生态修复基地,针对渭河、黄河、秦岭环境资源案件中,因客观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受损的情况,采取替代性司法修复方式,通过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实现“异地修复、恢复生态、总体平衡”的效果,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吸收。

向前端再延伸 法庭搬到家门口

“不用去县上开庭,真方便。”日前,一起上诉案件的当事人来到太要镇南头村法官工作室,通过调解方式达成和解。

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工作向基层延伸,潼关县人民法院在太要镇代字营村试点设立微法庭,将法律智慧注入基层治理,通过科技赋能,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实现诉讼事项就地可办。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纽带作用,不断深化“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工作机制,潼关县人民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将化解矛盾纠纷的场所,从法院审判法庭前移到群众“家门口”,化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今年以来,潼关县人民法院在南头村开设法官工作室,由院内3名员额法官轮流在法官工作室值班,协调辖区党委、政府、基层村组、妇联、公安、司法等力量,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深入乡村,参与化解矛盾纠纷,解答法律咨询,做好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普法宣传,加强诉源治理、就地办案、收集社情民意等工作,切实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诉前、解决在基层,实现诉调无缝衔接,纠纷就地调处,矛盾源头化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据了解,自南头村法官工作室成立以来,解答群众法律咨询150余人次,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20余件,充分发挥了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编辑:陈冰娟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