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0-14 10:41 来源:渭南日报
在秦岭脚下、黄河之滨的潼关大地上,有这样一支司法队伍:他们持之以恒加强政治引领和队伍建设,全力打造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审判团队,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个团队是潼关县人民法院太要法庭。
太要法庭先后3次荣立“集体三等功”、获评“渭南市十佳法庭”、荣获“全省法院优秀人民法庭”称号,这些荣誉是他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司法为民初心的见证。
深耕主业提质效 定分止争显担当
2024年,太要法庭受理各类民事案件275件,处理诉前纠纷68件,结案230件,调撤率达79%,上诉率仅5.2%,且无一件发回改判,审限内结案率100%,各项质效指标稳居潼关法院第一方阵。
今年以来,太要法庭以民事审判为主线,紧扣公正与效率主题,坚持大局至上、司法为民、齐抓共管三大原则,全面贯彻“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的办案方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切实以司法实践守护群众合法权益,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在婚姻家庭纠纷审理中,太要法庭创新运用“四令一书”机制,2024年出具相关文书14件,成功为当事人分割财产、保护人身权益。在陈小园离婚案中,通过财产申报令一次性为原告分割24万元;李飞婚约财产案中,及时下发人身保护令,督促被告给付2万元,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全年婚姻家庭纠纷无一上诉,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每一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故事,我们必须用足耐心、用够智慧,才能让法律有温度。”办案法官感慨道。
融入治理促和谐 司法为民践初心
“法庭的价值不仅在于判案,更在于减少案件发生。”抱着这样的理念,太要法庭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在南头村设立法官工作室,3名员额法官轮流值班,联合民政局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困境儿童帮扶”机制,成功撤销2起案件中不合格父母的监护权,为困境儿童落实法律援助;与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联动机制,定期通报审判态势,共同处置群体性事件。
2024年5月,太要法庭在排查中发现村民汤小明因家庭重担患上精神疾病,酒后多次施暴,导致女儿流浪河南。干警迅速行动,立案前走访村组,立案后调查取证,速审速结撤销其监护权,协调公安机关将其送医治疗,同时为未成年人提供保护,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普法宣传是法庭的“常规动作”。他们邀请群众旁听赡养、侵权等典型案件,在法庭设立诉讼服务站,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2024年开展法治活动20余场。
筑堡垒强队伍 锻造司法尖兵
太要法庭辖区面积212.48平方公里,服务太要镇、桐峪镇、代字营镇3个乡镇6万余名群众。面对点多面广、案多人少的现实压力,太要法庭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工作基石。
2024年,太要法庭响应法院党组部署成立家事专业办案团队,以“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为标准,打造复合型审判队伍。
团队创新建立“调查研究、集体讨论、总结共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针对婚姻家庭、侵权纠纷等案件中的疑难问题定期研讨。同时推行“夯实责任、实战大练兵”等模式,通过“传帮带”,让青年干警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现在团队里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审判流程高效运转,这是我们办案质效提升的关键。”法庭负责人孙超介绍。
廉洁是司法的生命线。法庭每周开展集中学习和警示教育,全年实现干警“零违纪”“零投诉”。“我们把廉洁教育融入日常,就是要让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和时间的检验。”干警刘洋说。
“路虽远,行则将至。”太要法庭将聚焦“裁判标准统一、审判质效提升、情感修复深化”三大目标,推动家事、侵权审判从“案结事了”向“家庭和睦、社会和谐”转型升级。
夕阳下,太要法庭的国徽熠熠生辉。这支扎根基层的司法铁军,正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贡献着司法力量。他们的故事,是新时代人民法庭司法为民的缩影,也是法治渭南建设的生动实践。
(文中涉案人员均为化名)
编辑:陈冰娟
上一篇: 潼关法院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普法宣传活动
下一篇: 潼关法院召开1-9月份审执质效评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