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5-11-13 09:00 来源:潼关法院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为深入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提升干警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11月12日,潼关法院举办以“品书香司法 守正义初心”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分享读书心得,交流思想感悟,共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六名干警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对推荐书籍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分享了书中的精彩段落,有的讲述了自己从书中获得的启示和力量,有的则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如何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司法实践中。
分享书目《杀死一只知更鸟》
《杀死一只知更鸟》以其孩童的纯真视角,触及了成人世界最沉重的议题——种族偏见与道德勇气。小说中,芬奇律师为黑人汤姆·鲁滨逊的辩护,是一场明知会失败却依然坚持的正义之战,完美诠释了“真正的勇气是在开始前就知道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去做”。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对美国南方社会不公的深刻批判,更在于它通过斯库特和杰姆的成长,传递了关于同理心、尊严与宽容的永恒教诲。它教导我们,唯有放下偏见,走进他人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何谓平等与良知。
政治部干警 李梦琦
分享书目《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远不止于一部小说,它是19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雨果通过冉阿让从苦役犯到慈善家的传奇一生,深刻揭露了法律的不公、社会的残酷以及贫穷的窒息性。
然而,这部巨著的灵魂在于其对人性救赎与精神重生的不懈探索。冉阿让与沙威的对抗,是仁慈与律法、宽恕与偏执的永恒较量。书中穿插的巴黎起义场景,更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讴歌了追求光明与理想的崇高精神。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悲惨世界源于人心的黑暗,而光明与希望永远存在于爱与善良之中。
诉讼服务中心法官助理 张怡静
分享书目《白夜行》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巅峰级的社会派推理神作,它跳出传统推理“追凶”的框架,用横跨20年的叙事,剖开人性与社会的阴暗褶皱。
书中没有直白的善恶对决,只有雪穗与亮司“共生”的扭曲羁绊——她在白天光鲜行走,他在黑夜默默守护,两人以罪恶为纽带,将彼此的人生缠绕成无法解开的死结。
它的魅力从不在快速破案的爽感,而在字里行间的留白与隐喻,比如贯穿全书的“剪刀”与“太阳”意象,让读者在震撼于剧情反转的同时,更会被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奈深深刺痛,读完后后劲极强。
综合审判团队法官助理 单媛媛
分享书目《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里程碑。它虽以传统词话形式写成,却融入了西方哲学思辨,构建了“境界”这一核心审美体系。书中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将“造境”与“写境”、“有我”与“无我”予以精妙区分。
其最动人之处,莫过于广为传颂的“人生三境界”说,从“望尽天涯路”的求索,到“衣带渐宽”的坚守,终至“蓦然回首”的顿悟。这已远超文学范畴,升华为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洞见。王国维以简驭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艺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原理,引导读者超越辞藻表象,直抵诗词中那份真切动人的生命情怀与精神境界。
监察室干警 陈瑶
分享书目《借我一生》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以“记忆文学”形式呈现的自传,通过对家族历史与个人经历的追溯,反思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书中交织着苦难与尊严,以细腻笔触刻画特殊年代的人性困境,同时流露出作者对文化良知的坚守。
余秋雨在叙述中不止于回忆,更以理性视角审视历史暴力与集体遗忘,试图为时代寻找精神出路。其语言典雅而富有张力,情感沉郁却不失希望,既是个体生命的记录,亦是一代人的精神史诗。这本书不仅关乎过去,更指向我们对记忆与文化的态度。
审管办干警 王萌
分享书目《看得见的正义》
《看得见的正义》是司法从业者理解程序正义的必读佳作。陈瑞华教授以“正义不仅要实现,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为核心,通过23条经典法律格言与鲜活案例,拆解司法实践的关键准则。
书中没有晦涩理论,而是用“不做自己案件的法官”“迟来的正义为非正义”等通俗解读,直击“重实体轻程序”的痛点,阐明程序是司法公信力的基石。它能帮助法院干警在办案中平衡程序与实体正义,以规范透明的流程让群众切实感受公平,为司法实践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操价值的指引。
分享会虽已落幕,但思考仍在继续。下一步,潼关法院将把读书分享活动继续办实办好,引导全体干警将读书学习作为一种习惯,在书香浸润中不断提升综合素养,凝聚奋进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学风和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到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实践中去,为推动潼关法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陈冰娟